昌谷艺术研究系列|转型与革新:西北考察及传统壁画临摹之于周昌谷的艺术探索
发表于2021-06-28 10:40:11  浏览量:62
收藏
点赞(0

20世纪50年代初,站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点上的中国画家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这一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求绘画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现实”,中国画亟待转型与革新以维持传承的正当性,如何运用传统技法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现代人物,如何融合中西,成为摆在国画人物画面前的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浙派人物画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乐清籍著名画家周昌谷先生正是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之一。周昌谷的成名作《两个羊羔》在学术界被认为是“浙派人物画”的起点,这一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国画作品正是周昌谷先生于1954年赴西北考察及临摹敦煌壁画之后的创作。

1.jpg


周昌谷《两个羊羔》79×39.1cm 1954年

1954年的西北考察、敦煌壁画的临摹为周昌谷的艺术探索带来了哪些启发?为何西北归来,昔日立志学习油画的“素描大王”周昌谷会将自己的油画工具送人,决心投身祖国艺术?周昌谷又是如何开创了人物画的历史新面貌?在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的“浙派人物画”是如何诞生的?


6月21日,在周昌谷艺术馆的邀请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张书彬老师于乐清市博物馆举办了题为《转型与革新——西北考察及传统壁画临摹之于周昌谷的艺术探索》的讲座,讲座由乐清周昌谷艺术馆馆长傅海馨主持。讲座中,张书彬老师从中国画在近现代的中西之争和中国画革新发展之路的困境进入,以周昌谷赴西北考察、临摹敦煌壁画的经历作为其艺术观念转变的重要节点,展现了周昌谷的艺术探索历程。

2_副本.png


讲座现场

传统与现代的交界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可谓是风云变幻,随着西方艺术被较多地介绍进国内,写实主义精神逐渐为国人接受,传统中国画饱受争议,中西之争此起彼伏,传统中国画何去何从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尚未形成定论。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科建设从1928年建校伊始到1977年的正式恢复,经历过成立、合并、分科、恢复等诸般曲折,其本质在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新认识。
面对时代需求,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决定改变教学方式,准备把彩墨画系绘画系中**出来,为此成立了彩墨画研究培训班,挑选了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优秀学生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对象。

为培养青年画家对民族绘画的感情,加深对民族绘画的理解和技法把握,同时也可以累积教学临本资料。1954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师史岩、邓白、金浪带领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在西安与中央美术学院叶浅予带领的詹建俊、汪志杰、刘勃舒等会合,直赴敦煌。
3.png
金浪、史岩、邓白等教授带领师生在敦煌考察
来自敦煌的召唤

20世纪50年代的敦煌寂静而荒凉,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条件十分简陋,研究人员也为数不多。周昌谷曾作一首七律《忆敦煌之游》:“妙迹催人赴绛烟,黄羊前导箭离弦。蜃楼嚣海连戈壁,石室鸣沙断岸边。喜事灌田冰涧水,难能养鲤月牙泉。防狼有忆车无马,轮下卧看不夜天。”考察队的到来成为建国后敦煌文物研究所迎来的第一批同行。此时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人刚毕业,简直“对传统绘画可以说一无所知”(宋忠元语),但精彩的莫高窟壁画,让他们大开眼界。一到敦煌即被这光辉灿烂的艺术宝库所征服,每天进洞认真临摹学习。

石窟临摹条件简陋,但周昌谷以其扎实的素描及中国画线描功底,临摹的四件作品被收录在《敦煌壁画临本选集》,分别是《天龙八部》(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初唐)、《净土变中的舞伎》(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净土变》(莫高窟第220窟,初唐)、《迦叶像》(莫高窟第446窟,晚唐)。其中临摹的《观无量寿经变》(莫高窟第217窟,盛唐)还被选为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1957年创刊号的封面。

4_副本.png

周昌谷,《天龙八部》临摹自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初唐壁画,1954年

周昌谷在日记中写道:“敦煌三月,看到祖国艺术的伟大,**通了,打消了原来学油画的想法,工具也送人了,我决心献身祖国艺术,我要继承发扬创造……这个地方(敦煌)对我来说新奇得不得了,画兴大发,每天背着画夹,激动得很,这个地方太美了,太吸引人了,每天都画了许多素材回来。”

5_副本.png
《美术研究》创刊号,封面为周昌谷临摹的敦煌壁画作品
一行人白天临摹壁画,晚上共同探讨思考心得。金浪认为:“我们在敦煌短短三个月的学习临摹中,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民族的古典绘画的悠久的优良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它在艺术风格上和表现技巧上都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的……它们都是汲取现实生活中的菁华再予以艺术的加工,并结合民族的生活习惯、时代风尚,用传统的高度简练的手法来塑造。所以到了唐代,能把西来的佛教艺术一变为自己民族的佛教艺术。从这一点上更加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古典绘画,它是现实主义的。”从石窟壁画中,大家仿若看见了一部活的中国历代画卷,自前秦开窟至隋、唐、五代、宋、元及清代,其中唐代的作品最多,周昌谷在敦煌石窟中所精选的描摹作品均出自唐朝,唐代壁画五彩绚烂的敷彩,大笔触的用笔,人物鲜活的生命感都为他带来了启发,中国画为他留下不同于“一味摹古”的新印象。
他们不仅从壁画艺术中找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源流,发现了中国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结构美、构思与处理手法美,还找到了传统绘画中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北魏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前,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艺术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和自豪感,“看了这幅壁画,使我感到所谓现代‘新派画’的某些设想与处理以及艺术的加工方面,无非是从早在一千四百年前那些北魏时期高明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粉本里掏来的,谈不上独创,只不过是改头换面作些增补而已”(李震坚)。在敦煌返校途中,周昌谷等一行人又赴兰州附近天祝藏族自治州和拉卜楞寺进行了月余的速写与写生,在当时全国倡导素衣无华的年代,周昌谷在藏区看见了明亮的色彩、牧民淳朴的笑容。这些都成为他西北归来的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
借古以开今
张书彬老师认为,周昌谷等人的传统壁画临摹之行,可以说是一次重新发现和挖掘中国人物画传统笔墨技法和造型特点的特殊旅程,让他们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获得了中国画创新的启发和感悟,找寻到了创新灵感的突破点。
他们不仅找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源流,发现了中国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结构美、构思与处理手法美、还找到传统绘画中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正如李震坚所感叹,“我们的绘画史上常谈到自六朝到隋、唐时期的绘画是极其重要的,可惜尚存世间的作品很少,对于那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美术成就之高,只能从画史和画论上去想象了,他们的真实面貌到底如何,是无法看见了。可千佛洞却保存了大批魏、隋、唐时期的壁画,弥补了这个缺陷。虽然这些壁画不是当时名家的手笔,而是画工画的,觉得其艺术的成就却不逊色的。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看来也不过如此”。
我国古代壁画丰富的造型特色以及线条、色彩、沟通的连续性等为周昌谷提供了良好的传统滋养,让其领悟了传统绘画线条造型的真正内涵和精华所在。这次经历成为周昌谷由油画领域转型进入中国画领域的直接动力。在去敦煌之前,周昌谷立志成为油画家,甚至想出国学习,其素描作品曾被林风眠先生作为讲课范例。然而,这次敦煌石窟的考察让他看到了祖国艺术的伟大。不仅是周昌谷改变了初衷,同行的方增先、宋忠元等人也同样下定决心步入中国画艺术领域。“去千佛洞考察,受到了一次传统绘画教育的洗礼,坚定了我们这一批青年人学习中国画,发展中国画的信心和决心。”(方增先)“敦煌之行对于我来说算是:‘剃度入门’,要一辈子从事中国画了。”(宋忠元)
6.png

周昌谷,水墨人体写生,1953年(作于赴敦煌考察之前)


壁画临摹的学习使周昌谷等人对中国画的线描和平涂的方法有了真正的认识,使其用线着色能与人体解剖知识相结合,在吸收西画艺术时不忘国画之特性,从而加强了用线敷色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他认为“古代意笔人物画,用水墨多,用颜色少。重彩人物画用颜色就很多,象(像)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金碧辉煌,全部都是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色绘制而成。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内容的需要,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是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汲取古代壁画和卷轴画工笔重彩色彩关系的知识……将这些知识去芜存菁地吸收到现代意笔人物画中去,吸收古今中外绘画的色彩艺术的长处,使意笔人物画在水墨和淡彩之外别开生面、丰富起来,发展出一条新的道路”。
西北考察和敦煌、永乐宫等传统壁画临摹之行,为周昌谷展现了丰富的传统艺术的魅力,为其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其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门径和**源泉。除了对传统艺术的震撼,他心里还带着人物画革新的思考,他曾反思敦煌壁画艺术的不足之处,比如颜色,“‘红衣裳绿裤子’。因对比色深浅(明度)一样,色彩太过于刺激,是不易处理的”。又如人物造型,“中国古代人物画画的是神仙佛道和古装仕女,在人体解剖结构等人物造像方面研究得不深”。
周昌谷以自己的所学的国画基础、素描功底,结合壁画临摹所感创造出一种继承传统笔墨线条、融合壁画敷色又依托素描准确造型结构的新中国水墨画。可以说,西北考察之行直接催生了《两个羊羔》的诞生,成就了新中国艺术界首个国际金奖,并由此拉开了中国美术史上“浙派人物画”的帷幕。
余论

敦煌之于中国艺术家,仿若古希腊、古罗马经典之于西方艺术家。从神性的包容性到人性的深邃温暖,敦煌的重新发现,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心灵。张老师认为,在传统壁画艺术的启迪下,周昌谷等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们开始探索符合中国画造型特点的基础训练方式,把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和油画、壁画的技法进行融合探究,发展成为在新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的浙派人物画,较好地满足了绘画反应社会现实的时代要求。
作为周昌谷现代人物画创作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传统壁画艺术的临摹、吸收,进而到融合、创新的过程,在历史的上下文中,不仅是对其自身创作活动的促进,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促成了中国人物画的革新发展。
讲座最后,周昌谷艺术馆傅海馨馆长呼吁,近年来周昌谷研究学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希望能促成周昌谷艺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以及更多研究机构的互动合作,呼吁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并参与周昌谷艺术研究。
(本文由郑儒儒据讲座现场整理)


周昌谷艺术馆
7.jpg

8.png


来源: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OO 求片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