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在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直播厅内,来自非遗百家坊“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的传承人郑梅贞,主讲了“抗疫精神”乐清剪纸线上教学课程,只见她手指翻飞,用娴熟技巧与高超技艺,很快就将一幅精致的作品展现在屏幕外的市民面前。
乐清细纹刻纸以其娟秀、纤巧、精致的特点,与北方民间剪纸的粗犷、豪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并以它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乐清细纹刻纸在中国乃至世界,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卢发良作品《琴棋书画》
乐清细纹刻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乐清民间剪纸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乐清民间剪纸种类很多,各类剪纸都与民俗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中装饰于龙灯上的“龙船花”。
在“龙船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乐清细纹刻纸,以“细”闻名遐迩,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乐清细纹刻纸的形成与发展,紧紧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它不同程度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间民俗历史,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船花。胡一兵 摄
乐清细纹刻纸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工艺,能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
刻刀。陈尚云 摄
乐清细纹刻纸是以纸材为主要材料,常用纸为连史纸、毛边纸、宣纸等。若用色纸时,可用白纸染成所需的颜色。现在由于市场的需求,也以红黑等彩色纸张刻制。油盘宜用牛油和松花粉拌和,冻结后即成,油盘在刻制时垫衬在纸的下面,以便于镂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刻刀选用高级钢材,制成长10厘米左右,宽2-5毫米,刀锋厚度仅0.35毫米,二面刀口,极为锐利。
刻纸过程。陈尚云 摄
乐清细纹刻纸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设计画稿,先用竹片打成小方格子,精刻各种细纹图案,然后刻制题材画稿,在刻制原则上,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内后外,先左后右。再精刻样张、依样晒图、整合用纸、按图刻花、验收包装几个步骤。细纹刻纸精细作品耗时10-15天左右,大幅作品则需要一个月至两个月时间,稍粗作品也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作品大功告成。陈尚云 摄
乐清丰厚的民俗文化环境养育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已故著名艺人陈朝芬身怀绝技,被剪纸艺术界尊称为“中国第一刀”。由陈朝芬刻制、柯拯明设计的《九狮图》《双鱼》是中国艺术界最为精细的刻纸代表作,也是剪纸艺术品的绝唱之作。刻纸世家出身的林邦栋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之一,1998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授予“中国十大神剪”之一,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林邦栋应邀在中华世纪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现场表演乐清细纹刻纸刻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展览现场,与林邦栋亲切交谈。老艺人郑元逊刀法稳熟,作品内容丰富。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林邦栋和陈余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是陈朝芬之子,15岁随父学艺,40余年浸润在刻纸艺术中,作品数以百计,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卢发良、余忠惠、金钱妹、伍温敏等新一代的细纹刻纸传承人正在崛起。
林邦栋代表作《梅鹤延年》。禹昊川 摄
乐清细纹刻纸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正以它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抒写着绚丽的篇章。
陈余华代表作《九龙图》。禹昊川 摄
参考文献
来源: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