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潘天寿的雁荡缘
发表于2023-02-27 14:38:24  浏览量:37
收藏
点赞(0

2月26日,《雁荡的山——美术研究作品展》第三站巡回展览在雁荡山开幕,展出200多幅作品,堪称集中描绘雁荡山的美术作品视觉盛宴。

  当我们驻足观赏这些美术作品时,不得不提到一位国画大师——潘天寿。

  潘天寿先生一生与雁荡山结缘,雁荡山的奇峰异石、花鸟虫草,都是潘先生笔下创作的元素。我们十分熟悉的《灵岩涧一角》《雁荡花石图》《小龙湫下一角》等众多潘天寿的名作,都与雁荡山密切相关。

  可以说,在潘天寿的创作生涯中,雁荡山是绕不过的地标。

  

  中国绘画,山水居首。山水的一静一动正象征着天地,亦即大自然。

  从美术史上看,历代所有的大画家,自荆关董巨以下,包括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四王、四僧,皆为山水画家。

  以古代之交通条件,欲阅尽天下名山近乎不可能。董其昌曾总结:“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所以画家大多画生息于斯、朝夕相对的本地山水。

  这些山水之中,如果讨论画史上哪座名山与绘画的渊源最深,雁荡山值得一个席位。

  雁荡山距潘天寿的家乡宁海不远,我们不知道潘天寿注意到雁荡山是在什么时候,但我们知道潘天寿首次雁荡之行是在1955年。

  这年6月,由彩墨画系主任朱金楼带队,潘天寿与教师吴茀之、潘韵、诸乐三并携学生方增先、宋忠元赴雁荡山写生。此后,潘天寿又于1960年和1962年两次赴雁荡山。

  也许,他以前也曾到过这里,但他真正开始画雁荡山却无疑始自1955年。彼时,尽管让潘天寿感到表现雁山之难,但他最后还是创作出了《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等重要作品。

  此后,他的一批以雁荡山为题材的作品,如《记写雁荡山花》、《百丈岩古松》、《小龙湫一截》、《雁荡写生图》、《写雁山所见》、《雁荡花石图》、《小龙湫下一角》等巨构,相继诞生。正是这些作品进一步奠定了潘天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大师地位。

  

  潘天寿先生爱雁荡,将黄山、雁荡山相提并论,而对雁荡山的飞瀑流泉特别推崇。

  如今,在雁荡山灵岩道的黄公桥上,可以看到潘天寿大师的诗碑,一首《灵岩寺晓晴口占》:“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诗境颇为清新,可以想见潘天寿当年的雁荡游踪与境况。

  世人眼中,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的大家,但他自己却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而为画名所掩盖的还有,“诗人”的底色。

  潘天寿早年就读浙江第一师范,艺术老师是李叔同,因此他得到多方面的造诣,吴昌硕曾赠联称他“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潘先生一生留下三百多首旧体诗,有感怀咏物、记游、论画论诗、杂咏等,都是画坛巨擘的心路写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的雁荡之行,潘天寿就写下了十余首诗,汇集在《乙未初夏与茀之等八人赴雁荡山写生,遂成小诗若干首以纪游踪》里,其中的小诗后来一一转化为国画巨作。其中《大龙湫》:“如钵一湫水,龙住意何云?莫再贪酣睡,云中自有君。”潘天寿的指墨画《雄视图》就是源于雁荡的大龙湫。

  雁荡山的一系列作品,由诗意到画境,开启了潘天寿创作的真正转折期,尤其是几幅鸿篇巨制,气势撼人,在千年画史中别开生面,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9年,潘天寿在最后一首诗中写道:“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

  

  中国绘画的神奇之处在于“观”。山川之大,瞳眸之小,如何睹其形?理当澄怀以味象。

  潘天寿开始进入雁荡山的时候,正是国内旅行写生热方兴未艾之际。写生热的兴起当时着重解决的是中国画面对现实的问题,对此,潘天寿也是不能回避的。

  和当时流行的西方式的写生不同,潘天寿到雁荡山后不是坐下来对景描摹,而是饱游饫看、体察感受。而这种感受更多的不是通过写生稿而是通过诗来体现的。

  即使是写生,潘天寿也自有其方法:他不拿毛笔对景写生,最多用铅笔记一点具体的形状。

  总结起来,就是画得少,看得多。

  所以,为什么潘先生笔下的雁荡与众人今天看到的雁荡不甚相同,那是因为潘先生是将雁荡整座山烂熟于心,把这片山水在胸怀里融通,之后再“吐”出来。

  “记在心上,嚼碎了,再和盘托出”,如此才能画出真正意义上“中国山水”所推崇的“全山”“立山”“烟山”。

  相比鸿篇巨著,潘天寿更注意的是雁荡山局部的花草、石头,然后用极其概括的笔墨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这也让潘天寿在写生问题的彷徨中,找到了自信,使他在解决了写生问题之后开始考虑中国画的前沿问题——中国画的创新。而雁荡山之行终于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山水与花鸟的结合。

  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是潘天寿的一个重大创造,比如取材于小龙湫景致的《小龙湫下一角》,创“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意境,也是潘天寿融山花野卉入近景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如此“一角”,以小见大,对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物写生,要懂得神字。懂得神字,即能懂得形字,亦即能懂得情字。神与情,画中之灵魂也,得之则活。”这就是潘天寿的写生观。

  潘天寿三到雁荡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时期,他最重要的美术教学理论和代表作都发表于这个时期,许多创作灵感与绘画实践均在雁荡山写生期间。

  在“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上,共设置了六大板块,其中“雁荡山花”独占一位。我们可以认为,潘天寿“塑造”了雁荡山,雁荡山也成就了潘天寿的艺术。

  时至今日,仍不禁让人想起花草蔓生的小龙湫下一角,在僻远天地中,“蕴含着一种尊严和质朴,一份自由与生机。”

 来源:温州宣传

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OO 求片留言 返回顶部